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要求食品标签在强制性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标示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内容。新标准还要求食品标签上增加“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特别儿童青少年关注盐油糖摄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购。此举旨在引导消费者科学选购,培育健康消费理念。
“现在大部分人都有意识在控糖。在糖被列入强制性标示范围前,部分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会通过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判断产品含糖量高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李莉表示,上述做法无法正确直接了解糖含量。因为,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但碳水化合物不完全等同于糖。具体来说,碳水化合物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寡糖、多糖等,其中也包含一些淀粉、膳食纤维等成分,仅通过碳水化合物含量判断食品含糖量的多少,并不准确。
此次修订后,糖被纳为必须标注的内容,明确要求清晰标示其含量,此举将更加便于消费者直观掌握食品中的糖含量。同样,在食品标签已强制标示脂肪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制标示饱和脂肪(酸),也有助于消费者根据需要科学选购食品。
“认识饱和脂肪酸,并合理控制摄入量,是健康膳食模式不可或缺的一步。”李莉介绍,脂肪对于人体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为机体隔热保温、构成细胞膜成分,以及多种内分泌作用,调节机体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一般情况下,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态存在,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酯化反应结合而成。她指出,适量摄入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正常脂质代谢,但摄入过多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发生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儿童青少年(4至17岁)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8%。
“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乳制品、热带植物油、肉禽类和加工食品中,植物油中含量相对较低。”李莉提示,一些肉类、油炸食品和糕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也相对较高,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食品标签,综合营养成分,就自身情况做出合理选择,落实减盐、减油、减糖“三减”和可持续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