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自治县晓景乡3000多亩白茶生态茶园,400余位村民指尖翻飞,竹篓里的茶青逐渐堆成小山。他们中大多是留守妇女和老人,青壮年外出务工后,这片茶园成了家门口的“增收阵地”。53岁的冯碧珍站在田埂上,看着熟练采茶的村民杨昌芬,语气里满是自豪:“她一天能挣200多元,去年靠采茶赚了7000元,今年天气好预计能破万。”

沿河自治县晓景乡3000多亩白茶生态茶园,400余位村民正在采茶中。
作为茶园管理人员,冯碧珍的故事是万千村民的缩影。十年前,她从普通采茶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即便遭遇意外受伤,仍牵挂着茶园和乡亲的收入。
如今,她负责劳动力组织和技术培训,尤其注重推广“双手采茶法”——效率比单手高一倍,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数据显示,采茶季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加上政府补助和家庭种植,留守妇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的“带富效应”远不止于此。茶园每年用工3.5-4万人次,全年务工费超300万元,仅采茶环节就达200万元。当本地劳动力不足时,企业从邻近区县和重庆秀山、酉阳招工,包食宿、专车接送,甚至为新手提供一对一培训,确保“多劳多得”。正如冯碧珍所说:“茶园不仅是挣钱的地方,更是留住人心的‘家乡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