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微尘”火种传递20余年

2025-04-12 08:01: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阅读提示

20余年里,“微尘”出现在岛城的大街小巷,见证了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瞬间。如今,“微尘”已成为青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连日来,山东青岛一位“神秘女士”为高校贫困学生捐赠2.5万元善款后匆匆离去的新闻,引发该城市民热议。这不禁让人想到在2004年同样匿名捐款、奉献爱心的“微尘”。20余年里,“微尘”出现在岛城的大街小巷,见证了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瞬间。如今,“微尘”已成为青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她留下善款匆匆离去

3月5日傍晚19点,青岛大学浮山校区西院保安王加孝像往常一样在岗亭执勤。这时,一位身着黑色长款羽绒服、头戴咖啡色帽子、戴口罩的女士快步走向岗亭。

王加孝回忆,这位女士将一个鼓鼓的包裹塞入值班室外的桌子抽屉,并简短地说:“这是给贫困学生读书用的。”“她什么信息也没透露,就说了两三句话,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王加孝说,事发突然,他向女子离开的方向追去,但她走得太快,自己没有追上。

随后,王加孝立即拨通电话,向上级如实汇报。学校安全管理处和教育发展基金会迅速响应,并全程进行了录像监督。经过清点,这笔善款共2.5万元。3月14日,青岛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寻人启事”,寻找这位匿名捐赠者。然而,她却如“微尘”一样,再未现身。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而是迎来了温暖的“续集”。“这件事情让全校师生和校友们深受感动,截至3月20日,跟捐的善款已有10余笔,达六七万元之多。”青岛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海荣介绍,这些善款汇总后,设立“学生关爱基金”,面向全校遴选帮扶资助对象。“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受重病或灾害影响的学生、孤儿等。”王海荣说。

“寻人贴”评论区里,大家纷纷为这位“神秘女士”点赞。“‘微尘’从未离开”“青岛的土壤就是这样,真的有暖心人物不断出现”……

多位老人捐出遗产或退休金

谈及“微尘”的由来,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

这一行为激发了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个“微尘”爱心群体,成为青岛特有的爱心符号。‌

2023年10月20日,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的账户收到一笔来自个人的捐款,共1344013.37元。这笔钱非常特殊,因为此时,捐款人赵革已因病离世。

“他生前曾对我说过,捐赠遗产的事情尽量不要让人知道,尽量少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我后来想,应该让他在自己生长的这座城市中留下一些印迹。”赵革的好友黄女士说。

“这是一笔遗产捐赠,定向用于微尘基金的‘筑梦工程’助学项目。”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安妮介绍,赵革去世之前,公证处工作人员曾在病床前为他遗嘱公证。

当赵革如愿化作“微尘”融入大海时,一朵朵善意的浪花正悄然涌动。

2024年6月21日,一笔20万元的大额捐款汇到了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公开募捐账户中。

原来,捐款人是一位八旬独居老人,这笔款项是为广西洪灾而捐,老人希望留名“微尘”。青岛市红十字会进一步了解到,这20万元善款是老人攒的退休金。“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这笔钱自己以后很可能用不上了,所以一直想捐出来。”工作人员说。

2024年12月,青岛市红十字会办公室迎来一位拄着拐杖、戴着帽子的“老熟人”,90岁的他颤巍巍地掏出一沓现金,坚持要捐给困难儿童。4年来,这位老人以“微光”之名8次捐赠现金,累计达6.5万元。

这些捐赠人恰似接力赛中的一棒,以自己的微光传递着城市善意的火种。

闪耀的城市精神文明名片

2008年8月,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批复“微尘”公益商标,同年于海波等11位青岛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微尘公益基金,以儿童“生命、教育、健康”为核心,开展了“阳光少年”等30余个公益项目,17年来汇聚了上亿元的善款,在全国11个省区、20余个地区留下了“微尘”爱的印迹……

在“微尘”的感召下,很多人默默捐款做好事,不留姓名。青岛市红十字会筹资财务部部长陈敏介绍,前些年,青岛市红十字会设置在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募捐箱内,经常出现上万元的大额捐款。近些年,银行及网上支付系统发展起来,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募捐账户里也经常收到大额捐款,青岛市红十字会在2023年上线的小程序,也经常收到很多化名“微尘”的爱心人士的捐款。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从来不缺少心怀大爱的人。他们或许只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收入并不丰厚,生活也有诸多不易,但依然愿意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20余年间,安妮见证了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瞬间——有人在捐赠善款时不留姓名,化身“微尘”;有人不得不“实名捐赠”,当被找到时,他们要求“隐姓埋名”,仅仅留下对困难群体的祝福。

“‘微尘’出现的20余年里,青岛市民持续发扬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慈善变成了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微尘’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是慈善的温度,更是专属于青岛这座城市的良心。”安妮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