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千差万别,盲目跟风很可能“水土不服”,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更要防止脱离实际“造概念”。
网红奶茶的第一家门店、热门IP的第一个展览、时尚潮牌的第一场秀……一个个“首发”场景正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流量之王”,凸显出首发经济的巨大热度。再过几天,在海南举办的第五届消博会上,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将集中首发新品。从各地工作部署看,有29个省份在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首发经济。商务部近期也表示,将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培育一批首发中心、首发经济集聚区,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今年以来,多地不断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比如,上海进一步加大对展会新品首发和高能级首店落地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在3月至5月“首发上海”活动期间的展会新品首发活动上浮补贴金额,给予不超过30%、最高60万元的补贴;对在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给予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福建省发布政策,支持打造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投资主体一次性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1000万元。
首发经济为什么这么火?从大背景看,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居民消费需求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首发经济正是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种经济形态。对于消费者而言,首发经济“解锁”了更多消费新场景新空间,可以带来新鲜独特的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和社交分享需求;对于企业而言,“首发”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激发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进而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地方而言,首发经济是一个地区商业活力、消费实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首发经济特点在“首”,核心在“新”。以“首”破题,通过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等载体,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热度。得“新”方能应“首”,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产业、产品、服务创新,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从“网红”变“长红”。
当前,首发经济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力的新赛道,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有的地方“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为首发而首发;有的首店因为缺乏持续创新,最终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目的地;有的城市盲目引入高端奢侈品首店,却陷入经营困境;有的地方缺乏对首发经济的系统性设计,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
首发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千差万别,盲目跟风很可能“水土不服”,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更要防止脱离实际“造概念”。应充分考虑城市能级、消费能力,深挖本地优势,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可以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开放优势,积极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首发、首秀、首展、首店落地。
首发经济的价值在于其“链式效应”,这离不开多方共建。要始终将政策重点放在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创新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上,破除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应用场景开放等领域的堵点,推动首发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