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生长密码

2025-04-02 02:44:00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傲 胡洪月

春回大地,白洋淀旁,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脉搏强劲有力。

从阡陌农田到数字孪生城市,雄安新区用8年时间在华北平原上演绎了一场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这座未来之城以政策为引擎、以创新为画笔、以民生为底色,铺展出一幅妙不可言的未来画卷。

政策引擎:疏解速度与服务温度的协同发力

走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大楼鳞次栉比。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已投入使用。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了让疏解企业“轻装上阵”,新区推出“一键迁移”服务,企业跨省市迁移全程网办,土地供应、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配套支持,“央企疏解服务专班”实现企业注册、规划审批等事项“一窗通办”。

疏解速度背后更有服务温度。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CEO巩文通用“惊叹”形容其社保转移的体验:走进京雄社会保险经办窗口,就像按下了“快进键”——工作人员通过北京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查询核实后,当场指导他完成了转移申请,这项跨省业务很快就办结了!

京雄“同城感”,还体现在养老、住房、子女就学等多项政策上:新区已建立京籍疏解人员子女在雄安新区就学及回京就学保障机制,确保其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待遇不低于北京同期水平。

“雄才十六条”,对符合条件的顶尖科学家,给予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此外,还为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生冯鹏瑶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从免费人才驿站的“家温暖”,到入职雄安人才发展集团,他说:“这里既有高质量生活的性价比,还有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平台。”

随着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不断落地生效,雄安新区人口持续增长。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进展顺利,第二批疏解单位承接工作有序展开,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扎根创业,1.4万多人办理了“雄才卡”。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政策为纽带,不断释放招才引智的吸引力。

科技赋能:数字孪生与智慧建造的双向奔赴

在雄安,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融入城市的“基因”。

走进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轮式AI巡检机器人穿梭园区;车辆行驶在容东片区,“绿波带”交通系统,让司机体验“不堵车”的畅快;这里是中国首个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全域同步建设的城市,雄安的每条道路、每栋建筑、每杆路灯、每根管道,都会在“云上雄安”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

在容东片区,伴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一台巨型打印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近万块形态不同的“单元块”经精准打印后,再由机械臂完成空间定位安装……“雄安之翼”大剧院项目正由巨型3D打印机“生长”成形。

目前,雄安新区已培育37个智能建造示范工程项目、50个智慧工地项目,通过全流程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阶段空间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精准管控。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吴朝忠感叹:“过去看图纸靠大脑想象转换,现在BIM动画让复杂工艺一目了然。”

科技守护生态底色。白洋淀上,无人监测船搭载声呐系统巡航窄河道,精准揪出偷排暗管;搭载AI识别技术的无人机蜂巢,每日智能规划路线并自动检测异常行为;全自动水检系统日处理样品超百个,实现数据实时上传。近年来,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野生鸟类达295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89种。从“人防”转向“智防”,雄安在生态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书写了现代化治理的新范式。

民生底色:15分钟生活圈与青年机遇的吸引力

春日的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中,数十万株树苗长成了连绵的林海。“在新区,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逐步成为现实。”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业务经理刘志军介绍。

雄安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建设细节,打造“15分钟生活圈”: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的教育布局,让家长省心;社区食堂、智慧养老驿站、免费书屋等设施,让“一老一小”乐享便利;智能网联巴士、“绿波带”交通系统,让通勤一路畅行。

随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雄安宣武医院与雄安7家医疗机构成立医联体,北京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资源持续引入雄安。在雄安,老百姓“家门口看名医”成为常态。

“入驻雄安以来,我亲眼见证了新区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项目总指挥金仁东站在商服会展中心窗前感慨。这座被大家亲切称为“雄安会客厅”的建筑,既是他和团队奋斗的战场,也是品味城市脉动的窗口——楼下飘香的咖啡馆、街角的书店,各类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里,能感受到这座新城跳动的脉搏。

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机遇。新区建成19家青年夜校,开设瑜伽、无人机操作等59门课程,累计覆盖青年8200余人,成为职场人的“减压阀”和本地人职业跃迁的“跳板”。

未来图景:创新要素汇聚与场景落地的催化效应

随着央企的聚集,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落地,雄安正从“筑巢引凤”转向“固巢生凤”,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策源地。

雄安新区抢抓机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产业,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初步打造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未来之城场景汇”为支点,撬动创新资源加速在雄安汇聚、在河北孵化转化。2024年,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60家,较上年增长11%;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9家,增长31%。

在雄县十里铺村的“伏羲农场”,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田间奔跑的是没有驾驶舱的拖拉机;仪器在田里过一遍,土壤成分一目了然……这一技术的应用,正是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场景汇”的成果之一。

超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地上一座城”的海量智能感知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是雄安新区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雄安以赛聚智、以赛赋能,通过“场景汇”驱动创新,搭建起科技、产业、金融对接平台。首届场景汇大赛吸引了全国818个团队1320项作品参赛,其中377项获奖作品在雄安新区积极寻求落地机会。

第二届场景汇大赛新增空天信息、低空交通等5项大赛,优化整合6项赛事,形成11个专业大赛,并引入部委指导、优化评价机制。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要素资源和创新环境,为科创“顶流”提供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有170余名院士走进雄安,一批顶尖人才团队项目在雄安落地。

(光明日报雄安4月1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