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薛洪言
自4月7日大跌之后,至4月15日,上证指数走出了六连涨行情。在此期间,很多资深股民预判超跌反弹“不可贪杯”,早早就出局了,之后面对一涨再涨的市场,变得无比纠结:追高买入怕站岗,持续空仓又怕踏空。
一般来讲,超跌反弹行情很难持续,主因导致下跌的风险很难再短期解除。本轮行情来看,很多投资者之所以质疑反弹的持续性,也在于关税冲击并未消除。那么,市场为何又走出了六连涨呢?
存在即合理。我们不妨先假定市场是对的,再分析一下上涨背后演绎的是什么逻辑。
与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因素导致的单日大跌相比,4月7日的单日大跌由关税冲突引发,但关税对行业的短期影响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部分行业严重受损,也有部分行业明显受益(政策对冲预期)。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出现情绪性大跌后,那些潜在的受益板块就容易凝聚市场共识,走出单边上涨行情,直至收复失地。
4月8日-15日,商贸零售(14.03%)、美容护理(12.4%)、社会服务、国防军工、传媒、环保、纺织服饰、计算机、电子、房地产等板块均涨超7%,演绎的基本是纯内需和自主可控逻辑。外部不确定性越大,纯内需和自主可控的逻辑催化越强,很容易凝聚市场共识。

资金面的视角看,4月7日大跌后,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纷纷下场,长线资金加速入市,以央国企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也密集出手回购增持,为市场创造了较好的微观流动性环境——卖压可控,易涨难跌。
消息面上,进入4月中下旬,即将披露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和4月政治局会议的政策预期,让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充满期待。此时,中美经济周期的错位也成为加分项:美国面临滞胀向衰退切换的风险,而中国市场则具备充裕的政策工具箱和低估值优势,在“耐力比拼”中更占优势。
基于上述逻辑,大跌之后的A股易涨难跌,走出了6连涨。接下来还能不能涨呢?在对冲性政策出台(阶段性的利好出尽)之前,资金仍有博弈空间,纯内需板块易涨难跌,相应地,大盘指数也仍有支撑。
短期来看,4月下旬的政治局会议将是一个重要观察点。无论政策是否超预期,可能对对应着纯内需板块的阶段性高点,演绎利好出尽逻辑。在此之前,仍可继续把握三大结构性机会:
一是受益于对冲政策的纯内需板块。关税博弈加速了内循环必要性,消费板块的修复动能来自政策端持续发力预期。后续,以旧换新补贴加码、育儿补贴、服务消费等增量措施有望陆续落地,以更好激活大众消费潜力。具体看,智能家居、母婴消费、旅游酒店、餐饮服务等细分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此外,外需波动之下,稳地产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尤其是近期中国地产报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及“楼市企稳回升”,从止跌回稳到企稳回升,给了市场较多的想象空间。若稳地产政策升级,地产链、工程机械等板块行情也值得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仅靠政策催化,纯内需板块弹性有限。一旦涨上去,空间就不够了,要避免追高。
二是自主可控逻辑继续强化。近期,AI算力、半导体设备、机器人、计算机等科技自主可控;种业、畜牧业等粮食自主可控,以及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等安全自主可控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催化。
接下来,考虑到1季报密集披露,要谨慎参与纯主题炒作。综合评估,国产算力、国防军工、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畜牧业等板块业绩相对稳健或有触底预期,值得重点关注。
三是高股息策略凸显防御价值。当前环境下,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不仅提供稳定现金流,更受益于国企分红率提升的确定性,也有望阶段性跑赢。不过,红利板块同样弹性有限,适合逢低布局,切忌追高。
就短期行情来看,仍需关注两大不确定性,一是4月财报季的业绩验证压力,需警惕部分题材股预期透支风险;二是美国政策反复可能引发的波动。不过,市场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利用震荡布局具备真正竞争优势的优质资产才是理性选择。具体操作上,可重点关注内需政策落地效果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结构性机会,但要避免追高。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公众号“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