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椿芽叶的“含金量”有多少?太和县给出的答案是:每年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目前,太和县香椿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年产量超200万公斤,占据全国香椿市场的21%以上,生产销售量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太和香椿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既卖味道也卖景
清明时节,太和县4万亩香椿陆续采摘上市。沙颍河畔,一片片油菜花田里,一棵棵香椿树穿插其间,紫红油亮的椿芽迎风舒展,宛如一幅水彩画。
傍晚时分,来到沙颍河畔大新镇段,一湾碧水滋养下,河滩地上的香椿树吐露嫩芽,“椿”意馥郁。
“家种两亩香椿田,开春就有回头钱。”林间,该镇广缙村村民汪彩玲昂首举钩忙采摘。清明到谷雨期间,她每天采摘的新鲜椿芽一部分拿到街边售卖,一部分兜售给附近的合作社,一天收入两三百元,不愁销路。
太和香椿又被称为“贡椿”。2022年5月,“太和贡椿”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采摘的椿芽,经过开水的“洗礼”,通过煎、炒、拌、蒸等烹饪方式,成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近日,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推出一桌令人瞩目的“贡椿宴”。这桌宴席由6道凉菜和12道热菜组成,每一道菜都融入了椿芽。不少食客闻香而来,迫不及待想要品尝春日限定美味。
当地对香椿的食用创新还在继续。太和板面人李巍将翠绿的椿芽添入当地特色小吃板面中,为原本“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板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其颜色更加悦目,口感更加丰富。这种做法一经推出,便受到食客的一致好评,为板面赋予新活力。
小椿芽吃出美味,也带来了游客。当地深挖生态、产业及自然人文等特色资源,发展观光经济。
“我们因地制宜,将香椿与油菜花有机结合,沿途打造旅游观光经济带,游客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也能品尝香椿美食、购买香椿产品,以‘香椿+’模式激活春日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大新镇副镇长刘国佩说。
精深加工生“金芽”
随着香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成为太和县努力的方向。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香椿深加工,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在广缙村香椿种植基地,太和县润天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海燕正忙着采购椿芽。2011年,刘海燕成立香椿生产加工企业,每年香椿收获季,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
“我们每年收购70吨左右的椿芽,经过分拣、清洗、晾晒等多个环节后,再进行腌制,存入冷库。”刘海燕说,面对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公司还研发出椿芽酱等50多个香椿产品,不仅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每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
同样忙碌的还有大新镇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虎。除了收购香椿,该合作社还吸纳30多名农户加入,种植香椿树737亩,实现抱团发展。
作为香椿“种植世家”,张虎一直寻求香椿产业化发展路径,不仅注册“玉皇贡”商标,还上马机械化设备,生产香椿酱、香椿粉等延伸产品。2022年,他对香椿产品进行口味改良,推出年轻人喜爱的麻辣和原味两种香椿酱,线上订单火爆。
“目前我们村拥有规模企业5家,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带动200多人就业。”大新镇党委委员王永汉介绍。
为了发展壮大香椿产业,近年来,太和县科学编制香椿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以大新镇、城关镇香椿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全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种植、经营香椿产品积极性。
另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努力创立品牌,太和县已初步形成香椿苗木培育、片林种植、香椿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该县年产香椿200多万公斤,占据全国销售市场的21%以上,每年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良种繁育标准化
作为我国香椿著名产区,太和县香椿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
过去,太和香椿种植多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小且分散,育苗零星分布,满足不了大面积发展需求。如何推动香椿优质扩繁?当地一直在探索。
走进太和县城关镇香椿良种繁育基地,一株株香椿幼苗迎风挺立。悬挂枝条的标牌上,详细记录着树种、培育时间等“身份信息”。
“这些幼苗是从3万株香椿树中筛选出的20株。”基地负责人哈建强仔细观察这些幼苗的芽头长势、茎饱满度、表层颜色等,以便下一步开展品种选育。
2021年,从事育苗行业的太和人哈建强,决心发挥专业优势,对太和香椿开展良种繁育,并和安徽省林科院、阜阳师范大学合作,聘请专家、工程师为技术指导,建设香椿基地。
为了培育出优质树种,哈建强在“根繁技术”基础上,以有机肥做底肥、覆盖基质土保湿的方法,改善幼苗土壤环境,香椿幼苗成活率超90%。目前,基地拥有太和香椿良种采穗圃100亩,香椿良种繁育基地60亩,每年出圃香椿苗木12万株,吸引周边及外省种植户前来采购。
“这里不仅是香椿良种繁育基地,还是本地香椿树的种质资源库。”太和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亚东介绍,2020年,安徽省林业局审定太和黑油椿、太和青油椿、太和红油椿为林木良种。2023年,该县成功入选省级香椿林草种质资源库和香椿林木良种基地。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加大对优质黑油椿的培育、扩繁,推进香椿造林良种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张亚东说。
保障香椿品质,走好“标准化+”路子是关键。太和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技术创新方面,将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香椿保鲜、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香椿产量和品质,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在品牌建设方面,依托太和香椿产业协会,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推介,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