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临猗县作为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大县,一直在积极探索节水农业新路径。从麦田喷灌、滴灌,到苹果园管理的智能水肥一体化,再到冬枣种植的节水灌溉与污水再利用,临猗县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当下,临猗县的小麦种植正经历节水变革,从传统灌溉迈向高效节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记者在临猗县嵋阳镇祁任村的一片麦田里看到,喷灌杆整齐排列,细密的水珠洒落在麦苗上。在村头另一片麦田里,黑色滴灌带若隐若现。这些麦田都是山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流转地。自成立以来,该合作社已流转祁任村及周边多村耕地1854亩,成为探索农业现代化与节水融合的试验田。
山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伟民介绍,去年4月,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合作社部分田地建成投用,其中喷灌面积300亩、滴灌面积近300亩。节水措施的实施让农户看到了种粮的希望。“一是省水,传统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180—200立方米,滴灌仅需30立方米,还节水节肥,避免水肥流失;二是麦苗透气好,能减少根部病害;三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喷灌、滴灌适合大片田地,取消了田埂,实现土地全利用,这也是产量高的原因之一。去年,合作社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800多公斤。”王伟民说。
在临猗县,山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并非个例。“这两年,我们在全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全县粮食滴灌面积达9750亩,相比传统漫灌,亩节水170立方米以上,还能节省30元人工费;喷灌面积500亩,亩节水85%左右,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临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种业股股长谢冰洁介绍道。同时,临猗县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培育耐旱小麦品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选种,目前耐旱品种种植比例达90%。
在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上,临猗县对灌溉渠道进行全面防渗处理,减少输水渗漏,保障农田用水。各类节水措施的实施,使临猗县的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总产量多年保持在1.6亿公斤以上,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还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趋稳,避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促进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
智能管理系统精准控制水量
在临猗县北辛乡平宜村的一座“郇阳果园”里,树下的滴灌管道和树上的微喷装置悄然改变了传统果园的灌溉模式,成为临猗县果业节水发展的生动注脚。
走进果园的中控室,智能管理系统正有条不紊地掌控着整个果园的灌溉与施肥。果园管理人员姚志朋介绍,这套智能管理系统优势显著。一方面,能根据实际需求精准控制水量,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人力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往需要多人协作的灌溉工作,如今一人便可轻松完成。在肥料投入上,配方肥和水溶肥交替使用,有效控制了成本。
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实际,积极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郇阳果园”如星星之火,在全县迅速推广,发展面积超过1万亩。“郇阳果园”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为核心,打破传统栽培管理模式,实现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的高效发展,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涵盖简化修剪、生态果园建设、水肥一体化、宜机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简约栽培等方面。
“果园还运用微喷灌防冻技术,在‘倒春寒’时开启喷灌,果花结冰形成‘防护服’,有效防止冻害。同时,这一技术还能增加果园湿度、调节温度、改善小气候,预防苹果被高温灼伤。”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表示。
水资源再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在位于庙上乡张庄村的临猗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内,枣树枝头已萌发出嫩绿的小芽。这座建于2024年、占地320亩的基地,拥有110个钢架棚,防雨棚、棉被棚错落其间,是冬枣种植迈向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合作社市场联络员滕川介绍,以往基地浇水多依赖井水漫灌,既耗费水资源,又需要大量人力。现在,有30多个钢架大棚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省时又省工,每亩能节水30%。在棉被大棚里,枣树已郁郁葱葱,这里的管理方式和钢架大棚一致,6月下旬就能挂果,先进的设施为冬枣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临猗县,枣业是继苹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县枣树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冬枣18万亩、其他早熟品种2万亩,鲜枣年产量近3亿公斤,总产值21亿元,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15年起,临猗枣业管理逐步推行水肥一体化,让水资源和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为枣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除了在灌溉技术上发力,临猗县还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不久前,临猗县庙上乡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将生活污水变成了可用于农业灌溉的宝贵资源。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污水处理厂每日实际处理生活污水500吨,处理后的水pH值呈弱碱性,完全符合农田灌溉要求。
如今,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已广泛应用于周边农田灌溉。“一开始我也不放心,专门去污水处理厂查看,看到各项指标都达标,才放心使用。我家有20多亩枣树,用这种水浇地能省不少钱。”枣农黄随收感慨道。污水处理再利用不仅解决了污水排放难题,还降低了农田的灌溉成本,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临猗县农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孟小平 范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