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瞭望|三重逻辑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5-04-02 12:09:00

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可以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中找到注脚。

日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大项目——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完工投产。这意味着嘉陵江干流四川广元至重庆朝天门段15个梯级全部联通,可大幅降低两地大宗货物运输物流成本。

把视野放大,不难发现,在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上,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构成东西南北四向牵引的“钻石菱形”发展格局。其背后,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关键是要跳出成渝发展成渝,厘清西部的成渝、中国的成渝和世界的成渝之间的内在逻辑。”西南政法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勇如是说。

▲3月24日上午,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举行。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西部的成渝,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底层逻辑。

先看区位。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既是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南向西向的开放门户。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我国18省73市158个站点,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60个港口;重庆和成都携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再看“家底”。双城经济圈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在西部大开发大背景下,植根在西部地区的双城经济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西部地区。2020年,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启动之初,就被中央寄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厚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4年4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与此同时,总书记在视察重庆中,赋予重庆“两大定位”,其中之一便是“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

立足西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底气必将越来越足。

中国的成渝,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逻辑。

从战略定位看,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眼全国的高度。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更进一步说,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中,双城经济圈要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双城经济圈要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从发展实践看,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上新”,涌现出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比如,双城经济圈经济能级不断提升,5年迈上两个万亿级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不足6.3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增强。

再如,双城经济圈向新而行,创新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5年多来,川渝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实施国家各类研发项目4066项,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首个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一批科研平台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何提升成渝在全国的发展位势?杨勇建议,可在四个要素上做文章——强大的“核”,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协同的“城”,解决“中部塌陷”问题;密集的“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流动的“人”,让人才自由流动。

着眼中国,在服务全国大局中破题,双城经济圈前进的动力必将越来越强。

▲西部(重庆)科学城华润微电子重庆园区工人在8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车间作业。记者 王全超 摄/新华社

世界的成渝,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逻辑。

交通上,要聚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重庆、成都要迈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高效、便捷联接全球的交通必须成为“标配”。可以看到,近年来,重庆和成都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上动作频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均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明确为重庆和成都新的城市总体定位之一。这不仅凸显了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为成渝“双核”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来了新机遇。

产业上,要加快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双城经济圈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产业无疑是关键载体。发展产业,川渝基础好、实力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川渝造”享誉全球。

接下来,要顺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趋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携手做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旅上,要提速推进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重庆的轨道穿楼、洪崖洞、长江索道、大足石刻,四川的大熊猫、宽窄巷子、都江堰、三星堆……双城经济圈拥有众多闻名中外的文旅资源。要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抓手,培育打造更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业态和产品,不断提升川渝文旅的国际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

瞄准世界,把握全球开放合作新机遇,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势头必将越来越猛。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