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共建ESG生态|标准散、监管弱、实践软,中国ESG路在何方?

2025-04-17 16:45:00

ESG从资本市场热词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的过程,困难重重,平台型组织,天然具备促进对话、传导政策、链接资源的属性,方法得当,能够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促进ESG实践落地。

2023年6月,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了ESG专业委员会,以系统性思维推进ESG生态建设,连续两年度发布《企业ESG蓝皮书:中国企业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牵头制定《企业ESG评价指南》多项团体标准,探索将ESG评估体系植入园区招商全流程,试图构建从ESG标准建设到产业落地的闭环。

“ESG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方法论,不是资本市场的炒作概念。”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委会主任林彬强调,企业应聚焦实质性议题、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践痛点,唯有如此,ESG才能真正从“热度”转化为“价值”。

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冲突

南方周末:如何认识当前中国ESG生态的整体发展水平?

林彬:中国ESG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主流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行业层面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较以往更加关注ESG理念和实践。

然而,实践层面中国企业面临着如何将ESG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挑战。一方面,企业需要识别形成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ESG议题,并围绕这些议题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加强ESG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ESG表现,以更好地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目前对ESG投资实质性不强、ESG实践流于表面的批评?

林彬:这些批评直指当前ESG实践的核心矛盾——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将ESG视为合规工具或市场标签,而非驱动长期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这一问题的形成既源于市场发展阶段和政策环境的局限,也与利益驱动机制、能力建设不足密切相关。

战略层面,ESG与企业核心业务存在“两张皮”现象,多数企业将ESG目标与财务目标割裂。如传统能源企业宣称“碳中和目标”,但实际业务仍依赖化石能源扩张,减排措施仅限于购买碳汇,而非技术升级或商业模式转型,导致ESG沦为营销工具。

信息披露上,企业倾向于展示“无害指标”,如员工培训次数、公益活动数量,而回避敏感问题,如供应链强迫劳动、腐败案件等。企业为提升ESG评级得分,会选择优化披露内容而非改善实际绩效,如增加董事会女性比例但实际弱化其决策权。这也会导致ESG投资的“标签化”。

南方周末:ESG实践方面,员工、消费者、供应链权益面临不少挑战,如过度加班、侵犯隐私、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彬:社会领域的问题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暴露的是劳动法执行乏力、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中小企业权益保护立法滞后等政策层面的不足,以及资本短期逐利,通过压榨员工和供应商维持利润率的市场激励机制扭曲。

纠偏路径需政策、市场、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力。如在政策端,需要在法律层面细化监管要求,如制定加班补偿标准,建立“过度工作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拖欠企业取消招投标资格,将供应链ESG审核纳入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等,强化监管。市场端,当前国内ESG评级中E占比较高,可通过适当降低环境维度权重,提升员工权益、供应链管理等社会指标,重构激励与评价体系。

标准散、监管软、创新少

南方周末: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ESG相关政策,当前政策推动与企业实际落地之间是否存在问题?

林彬:中国近年来确实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快速搭建了政策框架,但政策与企业实践之间存在显著鸿沟,既源于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也涉及市场机制、企业能力等深层矛盾。

第一,政策“碎片化”与企业执行模糊。如在环境领域各行业标准分散,企业面临“多标并行”困扰;社会领域,劳动权益保护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但“996”治理缺乏细则,地方执法尺度不一,员工维权成本高。

第二,政策监管力度与威慑力不足。当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时,相关政策的监管力度就会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选择支付罚款而不是投资于环保设备或采取其他环保措施。

第三,企业侧重于“被动合规”而非“主动创新”。为满足ESG报告披露要求,优化描述,而非改善具体实践,暴露了ESG实践中的深层矛盾,即短期利益导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冲突。

中国ESG政策的未来,不在于简单对标欧美,而在于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协同的本土化路径。

南方周末:中国ESG生态圈的主要参与者众多,目前是否存在角色缺位或重叠?

林彬:角色缺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监督审计缺位,国内缺乏权威的ESG数据鉴证机构,企业披露的ESG数据大多未经独立审计,可信度存疑。二是中小企业与供应链配套服务缺位,针对中小企业的ESG能力建设支持不足,缺乏低成本的数据工具、培训资源和融资渠道。三是公众与媒体监督缺位,消费者、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缺乏参与ESG监督的渠道,社会舆论难以转化为企业改进压力。

职能重叠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与标准冲突:一是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重叠,如生态环境部、证监会等多部门出台ESG相关文件,但侧重不同、执行分散,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二是行业协会与协会职能交叉,不同协会制定的ESG标准有所交叉,企业对标标准不统一。三是评级机构与咨询公司业务重叠,部分评级机构同时提供ESG咨询和评级服务,存在利益冲突,削弱评级独立性。

风险共担、生态共建

南方周末:行业协会为帮助中小企业提升ESG表现,可提供的关键支持有哪些?

林彬:一是标准化支持,降低ESG合规门槛。包括制定行业简易ESG指南,推出“中小企业ESG实操手册”、将复杂标准简化为“必做清单”,开发轻量化工具,一键生成基础报告等。

二是建立合作网络,进行资源链接。行业协会可以连接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促进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如收集行业低碳技术专利,搭建绿色技术共享池,以“会员免费+非会员低价”模式开放使用;对接绿色金融渠道,联合银行、券商设计“行业专属ESG金融产品”,并协助企业申请政府补贴。

三是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支持。组织研讨会、培训班和在线课程,针对不同阶段企业设计分层培训体系,收集细分领域成功样本,提供可复制的工具包,帮助中小企业理解和实施ESG最佳实践。

四是政策传导与利益争取。行业协会可以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提出建议,争取有利于ESG发展的政策环境。如推动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补贴或其他激励措施,降低ESG转型成本。

五是发挥供应链协同作用,借力“链主”企业赋能。行业协会可推动大企业带小企业,要求行业龙头将ESG要求嵌入采购标准,并为供应商提供技术辅导。同时,推动建立行业ESG互助联盟,同区域、同产业链企业可联合采购绿色服务,摊薄成本。

南方周末:如何更好地建立跨行业的合作机制,以促进ESG生态良性发展?

林彬:真正的跨行业协作不仅意味着数据共享或项目合作,而是需通过多维度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态网络。

一是政策协同机制,打破多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成立国家级ESG协调机构,由发改委、国资委、生态环境部、证监会等部委联合组建“ESG发展委员会”,统筹政策制定、跨行业标准衔接及资源调配。从顶层规划角度明确不同行业的ESG核心议题与协作义务。

二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ESG表现的透明提升。政府端,可建立ESG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行业碳排放、供应链、劳工权益等数据,供相关方调用。企业端,可跨行业共建关键技术攻关平台;龙头企业可向中小企业开放核心低碳专利,按减排效果收取阶梯式许可费。

三是风险共担机制,分摊行业落实ESG的成本。供应链企业可实施金融联动,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供绿色信贷担保,银行基于全链ESG表现动态定价。此外,可设置行业互助基金,按行业规模强制提取ESG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或供应链危机等。

四是市场激励机制,促进良好表现者获得更多机遇。通过建立跨行业绿色采购联盟,龙头企业牵头优先采购ESG达标的中小企业产品;在政府工程、大宗采购将ESG表现与招投标挂钩,纳入评标体系,倒逼市场提升ESG综合得分。

五是社会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降低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监督的门槛,可建立跨行业ESG听证会,邀请员工代表、社区居民、环保组织参与重大项目评估,综合考虑各方意见。

总之,一切机制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放下“独善其身”的思维,企业、政府、协会、金融机构在生态圈中找到自己的“共生位”,共同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难题,真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革新”。

南方周末研究员 康华

责编 孙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