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浸染泉州中山路,百年骑楼的窗棂化作舞台——4月6日晚,一场以“∠45°刺桐幻幕”为主题的国潮快闪在荣宝生活・泉州馆前惊艳亮相。掌中木偶跃然窗台,南音悠扬,新中式旗袍与光影共舞,非遗元素在骑楼45°仰角间焕新绽放。这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声光电的沉浸式演出,将中山路的夜幕点染为“一窗一景”的奇幻剧场,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李莹

4月6日,人们在中山路观看国潮快闪街头文化展演。 (张九强 摄)
骑楼窗棂变舞台 45°角解锁古城之美
当晚8时,中山路骑楼在暮色中亮起暖光,中山路骑楼的楼体化作天然剧场。随着《望明月》的清唱声响起,窗台上,掌中木偶在演员操控下“翩翩起舞”,与悠悠响起的南音洞箫声遥相呼应;一楼连廊内,演员身着新中式旗袍开始走秀,伴随着或欢快或婉转的乐曲,窗玻璃上的灯光投影随节奏变幻,将骑楼的每扇窗户化作动态“银幕”……约20分钟的演出中,融合了掌中木偶、南音、闽南语歌曲演唱等形式,既有传统非遗的典雅,又有现代潮流的活力。

掌中木偶表演(张九强 摄)

古乐声声(网络视频截图)
“平视久了会审美疲劳,我们尝试用‘向上45°角’,重新发现古城不一样的美。”福建省印记闽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刺桐艺术团艺术总监兼总导演周琼琼告诉记者,此次创意源于对泉州文旅体验的创新思考——骑楼建筑的窗牖不仅是空间分隔,更可成为文化展示的“微窗口”。抱着“做出不一样的东西”的初衷,从接到邀约到落地演出,团队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节目的策划与编排。
三天速成“快闪” 收获观众热情点赞
记者获悉,此次活动由鲤城文投集团刺桐艺术团主办,印记闽南文旅创排。作为去年年底新成立的文艺团体,刺桐艺术团以古城为展示载体,将现代创新表演形式与闽南非遗元素相结合,在古城街巷间演绎世遗泉州丰富的民间艺术,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百戏鲤城”文化名片。

清明假期,泉州市区中山路的国潮快闪街头文化展演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张九强 摄)
演出中,泉州青年演员庄森担任执行导演,携手刺桐艺术团演员及旗袍协会成员,将南音、掌中木偶戏等非遗元素融入演出,并转化为可看、可听、可互动的体验。
“我们在选曲上特意兼顾经典与流行,既有南音《直入花园》的原汁原味,也有闽南语歌曲《爱情恰恰》的欢快节奏,让不同年龄层都能产生共鸣。”周琼琼表示,尽管筹备时间紧张,但现场观众的热情与后期视频的高转发量超出预期。“骑楼一扇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承载着观众对文化的情感连接,就像一场‘青春的梦’。”
国潮赋能古城商圈 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作为文化休闲复合空间,荣宝生活・泉州馆已成为中山路的网红打卡点。馆内不仅陈列画界名作、举办沉浸式艺术展,更设置木版水印非遗体验区与互动拍照区,让游客在触摸历史的同时参与文化创造。

刺桐幻幕(网络视频截图)
“中山路是泉州的百年老街,我们希望通过国潮元素的注入,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鲤城文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快闪是“刺桐FUN”系列活动的试水,后续将在4月中下旬泉州首届时尚周及“五一”假期推出更多沉浸式演出,推动非遗与时尚、商业的深度结合。
夜幕下,骑楼窗户的灯光渐次熄灭,观众仍意犹未尽。随着国潮风的兴起,鲤城正依托中山路骑楼建筑群,打造兼具“闽南味、国风潮、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