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的开平立园园主、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的女儿、已是90岁高龄的谢美娟女士携子孙三代一行15人,回到故乡开平,重访父亲倾注毕生心血建造的立园,品味这座融合中西建筑精华的园林,共叙浓浓家国情。
当天上午,谢美娟在子孙的搀扶下,缓步穿过“立园”的拱门,门楣上的灰塑花鸟依然栩栩如生,黄墙绿瓦的泮立楼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斑驳的光影勾勒出这座中西合璧建筑的优雅轮廓。

开平立园,始建于1926年,是由旅美华侨谢维立倾注心血,历时十载打造的私家园林,融合了中西建筑精髓,既有岭南风格的亭台楼阁,又有西洋元素的拱窗雕栏,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1999年,谢维立夫人谢余瑶琼女士以远见卓识,与开平市政府签订代管协议,将立园交予政府管理。
谢美娟的儿子Leland Leong:“立园比以前更漂亮了,因为我第一次来到的时候是1984年,这里还没有修复。”
谢美娟:“幸好有政府托管才有今天这种状况,如果不是这样,都不知道已经破烂成什么样子了,这是事实,这是成绩,都是靠大家的努力。”
1935年,谢美娟在立园出生,她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春蓬勃的少女时代,15岁时才赴美与家人团聚。立园里的一草一木,谢美娟记忆犹新。
谢美娟:“以前这个地方有一颗白玉兰树,那个角落上有一棵杨桃树,有荔枝树,有银杏树,我小时候很调皮的,说起爬树,我还是能手呢。”
如今的立园依旧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在绿荫环抱的挹翠亭,谢美娟回忆道,父亲常说,华侨在外打拼,不能忘记根本。立园里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老华侨对故土的眷恋。这不仅是一个家园,更是华侨对祖国、家乡的思念,这种爱国爱乡之情亦如薪火般代代相传、照亮后人。
谢美娟:“我的父亲是很爱国的,他希望回到自己的国家,他爱国爱乡。我是很思乡的,经常想起童年的事情,所以经常回来。”

尽管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减少了回乡次数,但谢美娟心底对故园的眷恋却从未减退。她表示,这次带着子孙辈回来,是想让他们看看自己长大的地方,走走以前走过的路,让他们知道,无论走得多远,这里永远是我们的根。
谢美娟:“我已经90岁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想回家去看一下,我的家人、孙子都很支持我,大家都说要陪阿婆回来。”
开平立园园主谢维立的曾外孙Josh Crost:“立园是我曾祖父谢维立建造的园林,这是我第一次回来,来到中国真的很兴奋。我们很幸运回到立园,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更多的家人一起传承这一切,期待成为传承家族文化的一分子。”
与老一辈庄重肃穆的“寻根谒祖”不同,海外新生代正以更主动的姿态,用脚步丈量与故土的联结,将“家国情怀”从口述历史转化为切身实践。随行的子孙辈中有不少人已是第四次、甚至第五次踏上开平的土地。谢美娟的女儿Lela Wong告诉记者,从小母亲常和她说起生活在立园的趣事,这次回来除了想了却母亲的心愿,更想让孩子亲眼看看祖母口中的家族文化与华侨文化。
谢美娟的女儿Lela Wong:“母亲像所有小孩一样,那会儿她非常顽皮,当时她既不想做家务、也不愿念书,就满园子到处乱爬。有回直接躲在了花藤亭的顶上,那个时候的花藤亭爬满了鲜花,所有人都找不着她。说真的,每次回到这儿都像回家,有很多次我都想留下来。”
谢美娟的外孙女Tina Wong:“这是我第四次回来开平,我会再回来的,因为我想亲眼见证立园的变化。对我们家族来说,和家乡保持联系、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别重要。我也想以后每一代人都能继续参与进来,把这份家族牵挂一直传下去。”
在立园的后花园,谢美娟与子孙们合力种下一棵凤凰木。凤凰木花开似火,恰似华侨对故土的赤子之心,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在此次重游立园的最后时刻,谢美娟一家在立园标志性牌坊前合影,快门按下瞬间,白发苍苍的她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一辈并肩而立,三代人的笑容与身后“立园”二字交相辉映。
Lela Wong:“如今立园能对外开放,还打理得这么好,我很感激,感谢政府把立园养护得越来越漂亮。”
如今,历经近百年风雨的立园在各级政府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下,依然完好如初。作为富含华侨文化的建筑,它不仅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活态博物馆”,更被海外侨胞视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其背后蕴含的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也将一代一代传承和延续。
文章来源:开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