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志•建置区划》中记载,雁滩乡由黄河支流四条交叉分割为十八块滩地,旧称十八家东滩。明代以前,遍滩芦荻,鸿雁栖息,故名雁滩。
明末清初,人们陆续上滩垦荒,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姓氏集中的村庄,其中王、刘、李、苏四姓为雁滩最早的拓荒者。雁滩现有宋家滩(含李家滩、水挂滩)、滩尖子(含前河滩)、后河滩、大雁滩、小雁滩、张苏滩(含张家滩、苏家滩)、刘家小滩、北面滩、均家滩、南面滩、明沙滩(含刘家滩)、骆驼滩、高滩、蘑菇滩、石沟滩、人心滩、王家小滩、红柳滩等18个滩。
雁滩乡有种植蔬菜、果树的悠久历史。明末清初,蔬菜品种已达30余种,水果有冬果梨、软儿梨和汉苹果等。抗战时期,兰州成为大后方,人口猛增。民国31年(1942年)兰州市政府在雁滩辟蔬菜区、游览区。但至解放前夕,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蔬菜种植面积极少,1949年为蔬菜1820亩,仅占总播种面积的19.3%。
1956年,被正式划为兰州市的蔬菜区后,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引进和繁育优良品种,采用温室、温床、阳畦育苗移栽和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早、中、晚熟品种排开播种,使淡季缺菜、旺季烂菜的矛盾得到解决。
1958年7月,朱德视察雁滩公社;彭德怀到雁滩市农科所、雁滩公社进行考察。1971年9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来兰,到雁滩公社视察。
至五六十年代雁滩成为兰州重要的蔬菜瓜果区;开凿人工湖、游泳池,成为游览胜地。
雁滩土地肥沃,光、热、水、肥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是兰州市蔬菜、水果的著名产地。但因其地处黄河中心,过去无堤防设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河水纵横穿滩流,滩滩水隔人发愁,三年两遭洪,人逃苗淹地冲走”的悲剧。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连续奋战,先后于1957年在沙洼河入水口筑成长200米,顶宽3米,高2米的沙石坝,闸住了横穿雁滩南北,分割雁滩、里五滩的沙洼河;于1964年闸中河,筑成长420米,底宽 26米,顶宽8米,高10米的截流大坝;于1970年闸南河,筑成长280米,底宽 22 米,顶宽10米,高8米的大坝,逼使南河流入北主河道;于1970年开始,经过10年奋战,在北河沿岸筑起全长9.8公里,高6米,顶宽8米的环滩大坝,保护了沿岸农田,闸住了宋家滩后河。四条支流的被闸,使雁滩18滩连为一体,新增耕地3000余亩。
“文化大革命”中学大寨,以粮为纲,与河争地,拦河筑坝,淤为农田,种植水稻。但因土壤盐碱化,水稻无收,弃为荒地。任污水流淌,污染环境;加之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黄河,水质变坏,水禽绝迹。
8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关心环保问题,兰州黄河段水质逐渐变好,水禽重新来到兰州。
至1990年全乡共有塑料温室 970间,塑料大棚3950亩,地膜覆盖2500亩,蔬菜品种128个,蔬菜种植面积7917.2亩,总产量5682.62万斤,平均亩产7178 斤。
90年代以来,雁滩已开发为商贸区和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