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甘肃会宁旅游景点

2024-12-13 08:24:16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的革命旧址、遗迹遗物及纪念建筑物等组成。旧址主要建筑主要包括会师楼及会师门、文庙大成殿、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塔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的“红军会宁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题名的“红军烈士纪念堂”等。另外还有会师期间朱德总司令的住址-邢家台子、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总指挥部旧址以及大墩梁、慢牛坡、张家堡等多处战斗遗迹。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是该旧址的镇馆之宝,原为文庙大成殿,是甘肃省仅有的几家文庙中,维护最好,气势最为雄伟的建筑。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内现存完好的供桌,不仅为明代文物,于2000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会师楼——原为县城“西津门”

建于1986年,有“中国第一三塔”之称的会师塔,会师塔在设计中暗蕴数字三和九,以此象征三军会师天长地久之意。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万里长征。在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次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后,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东南境内,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分别呈西南、自陇山山脉蜿蜒延伸而来,南北走向;面积约36公顷。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岗嶺毓秀,巍巍壮观,其色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山内寺庙香火鼎盛,香烟袅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青烟熏蒸、云雾腾空,蔚为壮观。

桃花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历经千年,后来不断在此修建庙宇,开凿石窟,现存洞窟十余窟,庙宇建筑更是不计其数,雄伟壮观。逐渐形成了集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名胜古迹,山之上树木成荫,郁郁葱葱,亭台楼阁,井然有序,宫殿庙宇,雄伟高大,雕塑彩画栩栩如生,每逢佳节,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石祖娘娘庙

石祖娘娘山在会宁县太平店镇石娘娘山(亦称蟠龙山)峰顶。远远望去恰似一顶皇冠镶嵌在蟠龙山上。该庙占地390亩,建筑占地30亩,主题建筑包括“石祖娘娘大殿”、“百子圣宫”两个大殿和“天坛”、“黄天楼”、“山门”五个部分,另外还包括碑台等附带建筑。整个庙宇寺观依山修建,大殿、黄楼、碑亭、门楼、天桥、圣阁、仙池、石洞,楼台,重重叠叠,美轮美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门洞遗址

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遗址分布于周边的山坡、山梁之上,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约3.5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遗址内多为墓葬区,也有聚居村落。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由于当时会宁文化落后,缺乏研究人才,加之交通不便、住处闭塞,按照国际惯例先发现先命名的命名法则,本应将新石器这一时期的文化命名为牛门洞文化,而由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于1924年在临洮马家窑进行挖掘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而马家窑抢在了前面,获得了命名权,而比马家窑出土文物早五年的牛门洞与命名权擦肩而过,未能被世人所知。

牛门洞在197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制陶工具,并有大量的石器,文化层厚达1-2米。牛门洞文化仅为零量出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系统的挖掘清理,出土文物多为彩陶壶、瓮、罐、钵、盆以及细颈侈口蓝纹红陶罐、高颈蓝纹双耳罐、高颈蓝纹瓶、灰陶盆、红陶鬲和磨制石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其数量之多,制作精美,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