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车裂之刑和五马分尸的区别(古代的车裂之行是指的五马分尸吗?)

2024-08-25 10:35:30

在古代封建社会,治阶级惩治设立酷刑,刑犯人的四肢和头部分别用绳子捆在五匹马上。

同时驱赶五架马车,让马匹向不同方向奔跑,把犯人的身体撕裂,血腥程度极强。

而史书资治通鉴中就记载,秦国的宰相商鞅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很多人的观念中,古时候车裂这一刑罚就是指五马分尸。

但是,两者真的是同一种酷刑吗?

大部分人认为五马分尸是车裂之行的通俗叫法。

针对的是谋反篡权的大逆不道之人,对于一些政治矛盾尖锐的朝代,这一酷刑,是有据可查的。

比如秦国淫乱后宫的造反者老矮。


隋朝时期起义造反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等。

都是遭到了车裂之行的制裁。

车之行最早建于春秋时期,最早记述类似车裂之行的是周礼一书。

其中提到的是车辕,后世学者郑玄的备注是车裂。

其实原文表达较为模糊,并不能认为二者是同一刑法。

而根据左传的记载,郑国大夫高渠弥因为弑君之罪被齐襄公车裂了。

到了唐朝,车裂这一酷刑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直到辽国时期,刑法典中规定,淫乱者将受到五车元烈之刑。

这也可以坐实,辽国是借用了古时的车裂之刑来立法整治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人。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车裂和五马分尸并不是同一种刑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正史中有车之行的描述,但是并没有五马分尸的记载。

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描述的是商鞅被五牛分尸而死,并非五马分尸。

而清代著作弘扬一文中讲述了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拷打一个读书人,指认罪犯,在得知受到欺骗后,杨秀清就把这个人处以五马分尸之刑。

这两部著作都是小说译文作品,历史真实性并不强。

其二,具体描述车裂之形的是中国古代词典的开山之作尔雅。

里面写道,谷雨车裂和碾刑换裂一样,是迷斩刺杀之形。


古语迷是消灭的意思。顾名思义,车裂就是一种用工具将人肢解,不留全尸的刑罚。

车列连起来在古语中是展和切割的意思,这里的车是古汉语尊字的演化。

并不是常识意义上的马车的意思。

后人把五马分尸理解为车裂,可能是受到了车还有碾型惯列里的车子旁的误导,才产生了联想,是一种误解。

其三呀,在诸多史书中,对于车裂的描述,形容的都是先斩首而后分尸。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就详细记录了秦王嬴政车裂,反叛者落矮的事儿。

秦王擒获老矮一挡,把20多人尽皆斩首,而后施以车裂之刑。

他们也遭到了灭族之祸,里面并没有提到五匹马相关的事儿

这里并没有提到马匹,而且犯人头部已经被砍掉了,即使用马,四马分尸即可,怎会多出来一匹马呢?

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隋炀帝诛杀乱党,把犯人们绑在柱子上,让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用弓箭将他们射杀。

然后处以车裂之刑,让朝中其他的文武大臣不敢再有造反之心。

在这两部正史书籍中,都描述了车裂是对已经死去的人给予不留全尸的惩罚。

既然是死后分尸,里面也就没有提到马车相关的事物,那么用的工具很大概率是刀剑等冷兵器。

对于死去的犯人尸体进行肢解,没必要大费周章地用马车来处理空耗物力。

根据史料的描述,先秦时期的车裂之刑并不是五马分尸,两种刑罚完全没有关系。

在宋代之前的正式文献中,车之行也没有提到过用马车来进行处刑的事件。

到了辽国时期,刑法中的确提到了五马分尸,说明这一刑

罚是存在的。

随着明清两代小说文学的兴起,小说作者认为五马分尸与车裂和碾刑是同一种刑罚。

用五驾马车活生生的处决犯人的血腥程度,能增加暴力和悲惨的成分,更能引发读者们的积极讨论传播,从而使五马分尸的说法逐渐被广大百姓所熟知。

这一惨无人道的酷刑是中国历史上的污点,它的消失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