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黄陵庙古诗赏析(八首诗词中的“露宿野营”)

2024-12-06 09:06:18

1. 《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词风是豪放的,因此,他露宿也十分豪放。他在《西江月·黄陵庙》中写他如何露宿野外: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这首词写得十分豪放,美丽的秋色,被他一船满载;五光十色的湖光,被他平铺十里。好像他就是造就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圣手,大手一挥,就是一湖秋色,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实在是太漂亮了,湖上是“鳞鳞细浪”,远处又是夕阳西下,真是“半湖瑟瑟半湖红”,感觉是波神在留我。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既然是波神在留我,他说了什么呢?他说啊,“明日风回更好,你说什么?没地方住宿,今宵露宿何妨”,这么多的风光,晚上在此露宿又何妨?因为明天早上的风光更好,今天晚上的风光也迤逦,就像是“水晶宫里奏霓裳”,月儿在湖面上,就像是在水晶宫里看一场霓裳羽衣曲。

在洞庭湖上露宿,就像是在水晶宫看一场霓裳羽衣曲。

2. 《野炊白沙沙上》,杨万里

淳熙七年(1180年)至淳熙九年(1182年),宋代诗人杨万里任广东常平茶盐使、提点刑狱,其间曾巡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在他的《野炊白沙沙上》一诗中,就有详细的记录:

半日山行底路涂,欲炊无店籴无珠。

旋将白石支燃鼎,却展青油当野庐。

一望平田皆沃壤,只生枯苇与寒芦。

风餐露宿何亏我,玉馔琼楼合属渠。

一望平田皆沃壤,只生枯苇与寒芦

“半日山行底路涂,欲炊无店籴无珠”,经过了半日的山行,终于走到了一个涂路。古代道路分“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其中,“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等等。这时候,想要吃饭,却没有饭店,想买米也没地方买。

“旋将白石支燃鼎,却展青油当野庐”,于是,诗人在白石上支起锅鼎,烧火做饭;把青油布展开做了一个简陋的野庐。吃饭之余,放眼望去,有一望无际的沃壤良田,原野里只有枯苇和寒芦。

要问诗人野营的感受,他说,“风餐露宿何亏我,玉馔琼楼合属渠”,“渠”,是他人的意思。就算是风餐露宿,我也不觉得有亏,因为我有我的理想,而玉馔琼楼是他人的享受,并不适合于我。

3. 《达北京·小车日日碾征尘》,赵秉文

古代的旅行,通常路途遥远,旅行日期长,风餐露宿是常事,就算是高官也如此。金代诗人赵秉文在《达北京·小车日日碾征尘》就记录了官员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情形:

小车日日碾征尘,卧即看书坐欠伸。

露宿风餐二千里,青山无处不随人。

露宿风餐二千里,青山无处不随人

“小车日日碾征尘,卧即看书坐欠伸”,小车日夜兼程,诗人看着它碾着征尘前进;小车里面,诗人卧着看书,坐起来的话,还不能伸腰。

“露宿风餐二千里,青山无处不随人”,一路风餐露宿,已经走了二千里路,终于到北京了;一路上虽然辛苦,但无处不在的青山,一直跟随着旅人,一路慰籍着旅人。

一句,“露宿风餐二千里,青山无处不随人”,表明读书人露宿风餐的感觉,一路上有青山相伴,风光无限。

4. 《舟中·风餐江柳下》,杜甫

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这种风餐露宿可没有一点情趣可言,入木三分的是一种艰难。他在《舟中·风餐江柳下》中写到: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在江边柳树下草草风餐罢了,更不巧的是,又下起了雨,只能停在驿楼边过夜。“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整理船缆,先要排开渔夫洒下的渔网,紧靠着自己的船的,还有运米的商船。

好消息是,“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昨天晚上云清月圆,今天早上风淡风清,看样子天气是好了。“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自己到老都在南方漂泊,只能学学水中仙过日子了。

一句,“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是诗圣对自己老来风餐露宿生活的自嘲。

5. 《十绝句·野炊未到也饥嗔》,杨万里

如果不是旅游,野营大部分都是艰难的。就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野营也不例外,例外的是诗人的乐观精神。他在《十绝句·野炊未到也饥嗔》中写到:

野炊未到也饥嗔,到得炊边却可人。

伞作旅亭泥处坐,水漂地灶雨中薪。

伞作旅亭泥处坐,水漂地灶雨中薪

“野炊未到也饥嗔,到得炊边却可人”,诗人毕竟是凡人,虽然还未到野炊的时候,但是也会因为饥饿而生气;但诗人毕竟是一个乐观的人,等到了野炊之地,他就觉得这里确实很可人。

“伞作旅亭泥处坐,水漂地灶雨中薪”,诗人以苦作乐,撑开伞当作旅亭,就在泥地上坐下来;雨下得很大,水很快就把地上得灶漂浮起来,没有烧完的柴火,也被雨淋湿。

在这种情况下风餐露宿,诗人也觉得“到得炊边却可人”,真的是很乐观!

6. 《正月十四日大雪上信国公冢》,赵文

风餐露宿真的很荒凉,但那要看怎么比。跟自己仰望的伟人一起,就算是风餐露宿,也不觉得有很凄凉;但是,如今只能上坟看自己仰望的伟人,那确实是十分凄凉的。宋末诗人赵文在《正月十四日大雪上信国公冢》中就写了这种情形:

共出长汀恰此朝,荒山露宿草萧萧。

如今踏雪来看冢,回首当时未寂寥。

共出长汀恰此朝,荒山露宿草萧萧

“共出长汀恰此朝,荒山露宿草萧萧”,也是在这样一个早晨,我们一起走出长汀,到一个荒山上露宿,那时候草木萧萧,一片衰败的景色。

“如今踏雪来看冢,回首当时未寂寥”,今天,又是一个早晨,我踏雪来上坟看您,是真的很凄凉,再回首当年我们再荒山露宿,只是觉得当时一点都不寂寥,要是能永远停留在那个时候该多好。

“信国公”,乃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人赵文是文天祥幕僚。一句,“如今踏雪来看冢,回首当时未寂寥”,写出了文天祥伟大人格魅力,跟着他,风餐露宿算什么!

7. 《和王主簿·为问西来何处船》,陈宓

如果是因公出差,一路上条件也比较好,那么,这种风餐露宿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了,跟现在人们常做的旅游野营就很相似了。宋代诗人陈宓在《和王主簿·为问西来何处船》一诗中就记录了这样一种风餐露宿:

为问西来何处船,风餐霜宿更安眠。

残灯一点明于月,只傍前洲白鹭边。

为问西来何处船,风餐霜宿更安眠

“为问西来何处船,风餐霜宿更安眠”,露宿之处,一时间,船来船往,好不热闹;这种风餐露宿,比之在驿站,更让人能够安眠,因为没有在驿站那么枯燥。

“残灯一点明于月,只傍前洲白鹭边”,为什么风餐露宿不枯燥,因为夜晚四周寂静,有星星点点的残灯,却比月光要明亮;我们把船泊在前洲的一群白鹭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隐士一样。

“风餐霜宿更安眠”,是另一种野营体验,跟现代人旅游野营的体验高度相似!

8. 《塞下·万里配长征》,张祜

相对而言,军人野营,机会应该比常人多得多。但军人的野营,绝对不是旅游,没有什么风花雪月,他们只是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而已。唐代诗人张祜在《塞下·万里配长征》中写到: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

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

箭插雕翎阔,弓盘鹊角轻。

闲看行近远,西去受降城。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万里长征,那当然是连年习惯了野营。就像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肯定也是一年四季野营。“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相对来说,野营对军人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军人常做的事是,到马群里挑选良驹,然后独自去擒拿敌人活口。

“闲看行近远,西去受降城”,闲下来的时候,看看自己走了多远,结果下了一跳,原来已经到了西边的受降城。

对于军人来说,野营不值一提,真真是“连年惯野营”。